文献资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WDRI 西部发展研究院 -> 文献资料 -> 正文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发布日期:2023-02-03 点击数:

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保障,是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系列问题的总钥匙。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途径

(一)建立多元融合机制,发挥各主体功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把农村一二三产之间的融合发展从专业型、休闲型、理想型等三种路径进行纵向协作,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乡村产业专业化,就是要引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纵向协作,通过技术和能力投入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横向联合就是对农业的生态性、文化性、组织性等发挥到产业发展中,通过美化村容村貌,打造“慢城”的乡村节奏,将传统民俗和文化元素渗入到创造价值的过程中,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的和谐环境。

(二)加强农业同其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具有很强的延伸性与增值性,加强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同农业关联的产业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可以关联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可以关联制造业、流通业还有餐饮业等。伴随经济的发展,关联产业会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关联融合主要是要考虑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规律和要点,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合理配置产业间的要素,优化内部结构,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关联融合的作用。

(三)增强多元价值融合,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乡村产业价值链上的依存关系。多元价值融合要着眼于整个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借助特色小镇的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创建品牌,培养科技人才,搭建共同创造价值的平台,不断汇聚科教、文化、旅游、社区以及各类创新元素的功能,拉长多元价值的链条,改善生产和居住的乡村环境,推动乡村三产发展,构建新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空间,如休闲特色的农业文化、休闲旅游等。

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模式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模式。依据地域差异性和资源禀赋,如生态 + 产业模式、文化 + 产业模式、旅游 + 产业模式、互联网+ 产业模式、金融扶持产业模式。将生态资源作为提升区域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开发具有生态振兴的产业链,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生态+产业模式。将区域的文化资源作为开发要素推动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资源,形成文化+产业模式。将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链当中,使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如红色旅游扶贫、民俗发展扶贫,形成旅游+产业模式。借助互联网资源与产业结合发展“互联网 + 农户”“电商+ 农户+ 产品”等电商模式,形成互联网+产业模式。将金融资源与产业结合发展的产业模式,主要作用是打通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金融通道,形成金融+产业模式。

(二)促进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创新。将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之间进行融合发展,激励农民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从事各种经营活动,除了从事种养业,还要从事农产品的加工、流通、销售以及衍生到旅游和观光等二三产业,通过附加价值的增加基于乡村原有的农业资源,对资源进行灵活利用,开发出以特色为主的新价值和新产品,产业融合过程不是简单的“相加”或“相乘”,而是将三类产业相联结、组合,延伸出更多的新业态、新产链,带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增收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专业化生产的乡村产业链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明确各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可行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建立高度发达和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配齐各生产要素,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管理秩序,增强农户与农协、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同保险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有效投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机制。

(四)创新短距离产业链发展模式。农业产业集聚是指在地理位势上相近的农户和加工企业以及流通企业组合在一起的互补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短距离供应链产业,形成大量集聚的规模,压缩运输成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并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集聚;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发展适合当地、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以特色的差异性占据竞争力。联结资源之间的优势,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农业产业集聚可采用“政府 + 企业 + 基地 + 农户”或“政府 + 合作社+ 企业+ 基地 + 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

yl23455永利(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