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需要,为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中华民族史研究”的要求,落实近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本文针对宁夏如何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几点意见,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于宁夏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对策建议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 础性问题和中华民族史研究。近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方向。宁夏学术界是我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阵,如何立足于宁夏实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中发 挥应有之力,这是宁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宁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现状
宁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关于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学术成果产出。进入新时代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围绕 宁夏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宁夏学术界顺应时代要求,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理论阐释与学术研究。从研究队伍的分布来说,主要集中于永利集团、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社科院、宁夏党校(行政学院)、宁夏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从研究平台来说,2020年以来,由永利集团和北方民族大学整合校内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力量,申请获批 两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从现有成果来看,申请 立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2022年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和自治区民委启动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宁夏 卷》工作,在国家主流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相关主题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相继产出。同时举办各类型学术会议,加强与外界的学术 交流,有力推动了宁夏学术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二、宁夏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困难问题
(一)研究基地运行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不是单纯的学术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与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基地运行机制上如何得以体现。现有基地建设基本是以高校为主体的单一模式,与熟悉民族政策、长于政策实操的各级党委统战 部、民委等部门缺乏横向联系,这也是宁夏仅有的两家研究基地 共同存在的理论研究有余、应用研究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宁夏现有的研究基地都是以独立的实体平台来建设,总体都是与相关学院合署设置的模式,如何把基地作为一个实体性的科研平台来建设,这方面的规划与设计不够有力,研究基地的运行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和提升。
(二)学术团队建设力度不够
宁夏高校现已建成两家研究基地,但是学术团队建设力度不 够,尤其在科研团队专职队伍建设上成效不明显。考核填表时所有教学科研人员都是团队成员,但很多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 并不聚焦这一主题,且研究队伍学科背景五花八门,真正从事民族学研究,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背景的人少,专职研究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不利于建设一支专业性强、有能力承担学术大任且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三)缺乏相关主题的标志性成果
近几年,虽有一些课题立项和多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但存在的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二是质量不高,三是影响力不够。不论是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还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资政建议的智库功能,在我国民族学主流学术 圈话语都较弱,更与宁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 现实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宁夏现有的几家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除《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论丛》设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固定栏目外,其他几家刊物都没有设置相关栏目。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栏目中刊发的宁夏学者论文凤毛麟角,在《民族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宁夏学者发表的相关主题高水平理论文章更是寥寥无几。
(四)研究成果亮点不突出、优势不明显
宁夏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与研究,对自身特色和优势思考得不深,找得不准,优势发挥得不明显,产出的成果大多是一些共识性话题,同质性强,缺乏理论创新。宁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中的优势和亮点何在,如何找出特色,将特色打造成优势,形成为亮点,至今没有过多讨论并缺乏共识。研究特色的缺失,既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凸显宁夏学术亮点,也不利于提升宁夏学术界的话语权。
(五)区内外校际合作不够
宁夏高校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本是关起门一家独建,区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缺乏校际交流与合作,在申报和完成课题等方面的合作明显不够。与区外相关机构交流合作更如此,主动联系、外出“取经”意识不强,对于区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如何建设、建设的现状、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了解不够。缺乏学习,又不能合作共同进步,这是明显的短板,不利于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同时,外出学习、交流、合作得不够,欠缺对外宣传宁夏学术成果的机会,在全国层面宁夏学术界缺乏声音。
三、破解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困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出台《宁夏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实施意见》
依照《意见》中“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出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的要求,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着力强化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委等部门共同协作,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宁夏实际,紧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目标,尽快制定出台《宁夏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 建设的实施意见》,准确把握宁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具体研究思路,出台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成果发表等方面具体措施,为宁夏加强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提供指南。
(二)探索“政校合作”机制,建设好实体性研究平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一项集理论性、应用性、政策性为一体的重大课题,需要发挥学术界善于理论思考与学术钻研的长项,更要借助党委政府擅长把政策、强应用的优势,建议探索“政校合作”工作机制。一是,由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或自治区民委委托区内高校成立1-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研究新型智库;二是,通过区内高校与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或自治区民委共建形式,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任务,通力合作,集体攻关,发挥好合力优势;三是,对于区内高校现有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要严格按照国家民委相关 文件精神要求,进行实体化独立建设,健全基地依托形式,以 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为目标,建设好实体化、专业化有影响力的研究平台。
(三)加快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坚持“引育并重”的原则,以培养本土学术带头人为主,通过柔性引进形式,借力借智,借助“国家队”学术力量助推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研究。重视学术带头人专业素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懂政策、会融通、能带团队,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准、较强学术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打造学术团队不是简单的人员整合,既要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要考虑研究基础、专业背景、研究潜质、研究兴趣等因素,通过倾斜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队伍,建设一支研究方向稳定、学科方向多元、团结协作、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四)产出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宁夏应主动与国家民委进行沟通,争取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重大项目立项上的智力支持,产出在国家层面能受到重视和予以采纳的标志性成果。宁夏学术界也要盯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需要,从理论阐释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从微观着手;既要从历时出发,也要从共时验证;更要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方向和重点,撰写具有原创价值理论研究成果,争取发表在民族学权威刊物上,提高理论成果外界影响力。持续关注宁夏打造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时代任务,通过扎实的实地调查,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操作性强的资政建议,发挥学术研究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打造成果亮点、突显学术优势
宁夏学术界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寻找本地区学术资源之长,打造亮点成果。建议深入挖掘宁夏各民族共有文化符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独特路径,探索宁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经验,整合黄河文化资源,推出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高水平成果,并在宁夏现有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设置特色栏目,刊发系列成果,或由区内高校科研机构牵头策划出版相关主题的系列丛书,通过举办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六)加强区外高校学术交流与合作
发挥好宁夏学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区内高校科研机构要建立科研合作机制,要有集体攻关,合力推进的自觉。同时,要突破区内联合界限,与区外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合作,除联合攻关学术课题外,也要借助区外优质资源,助推宁夏学者成长和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不断提升宁夏学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方面的外界影响力,助力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牵头负责:
杨文笔,自治区政协委员、永利集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呈报: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省级领导班子、秘书长。
联系电话:0951-5093159 5093169(传真) 13709596049
永利集团西部发展研究院
2023年3月20日印制